在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,光刻与腐蚀是两个紧密衔接、互为补充的核心工艺。光刻机负责把电路图形“印刷”到硅片表面,而腐蚀机则负责去除不需要的材料,保留由光刻定义下来的结构。
一、光刻机的基本原理
光刻机的核心功能是将电路图案转移到硅片表面。这个过程类似于“照相”原理:
光刻胶涂布
硅片表面先均匀涂上一层感光材料——光刻胶。光刻胶分为正性和负性两类,分别在曝光后表现出溶解性差异。
掩模版投影
电路设计会先制成掩模版(mask或reticle),光刻机通过紫外光或极紫外光照射掩模版,再通过透镜或投影系统把图案缩小并投射到硅片上。
曝光显影
光刻胶受光照射后发生化学变化,经过显影工艺,未被保护的部分会被溶解掉,从而在硅片表面形成电路图形的“胶膜”。
图形转移
光刻本身只改变了光刻胶,并未直接改变硅片材料。接下来,需要借助腐蚀工艺把图形转移到硅片的实际功能层中。
二、腐蚀机的作用与原理
腐蚀机的任务是将光刻胶暴露出来的区域的材料去掉,只保留被光刻胶覆盖的部分。这是把光刻图形真正刻入硅片的关键步骤。
湿法腐蚀
使用化学溶液选择性地溶解硅片材料,例如用氢氟酸去除二氧化硅层。湿法腐蚀设备结构相对简单,但难以精确控制侧向腐蚀。
干法腐蚀(等离子体刻蚀)
利用等离子体中的离子轰击和化学反应,将暴露区域的材料去除。干法腐蚀能实现各向异性刻蚀,刻蚀方向主要垂直于硅片表面,更适合纳米级图形的加工。
图形保留
最终,光刻胶作为掩膜,保护了电路中需要保留的部分,而腐蚀机去掉了其余的材料。之后再去除光刻胶,就得到一个完整的电路层。
三、光刻与腐蚀的衔接流程
硅片涂布光刻胶 → 光刻机曝光 → 显影,形成图案化的光刻胶层。
把带有图案的硅片放入腐蚀机 → 去除暴露区域材料。
去除残留光刻胶,留下所需图形。
这个流程会在芯片制造的几十甚至上百个工艺步骤中重复使用,每一层电路的形成都需要光刻与腐蚀的配合。
四、光刻机与腐蚀机的区别
光刻机:侧重图案的“复制”,它相当于把设计好的电路图像转印到光刻胶层。
腐蚀机:侧重图案的“实现”,它负责把光刻胶的图案转移到硅片实际材料中。
简单来说,光刻机画图,腐蚀机雕刻。没有光刻,腐蚀无法准确定位;没有腐蚀,光刻也无法真正改变芯片结构。
五、二者在芯片制造中的地位
光刻决定分辨率
光刻机的曝光波长和光学系统决定了芯片制程的极限,如193nm DUV光刻机可实现7nm工艺,而13.5nm EUV光刻机能突破到3nm以下。
腐蚀决定精度和可靠性
腐蚀机需要严格控制深度、侧壁形貌和各向异性,否则即使光刻分辨率高,也会在腐蚀中丢失精度。
共同作用
芯片的线宽、间距、沟槽深度都取决于光刻与腐蚀的协同表现。两者必须在工艺参数上完美配合。
六、发展趋势
光刻机
向更短波长发展(EUV、未来可能的XUV),并结合多重图形化技术,以实现更高分辨率。
腐蚀机
向高选择性、低损伤方向发展,例如原子层刻蚀(ALE),能够在单个原子层级别实现可控加工。
整体协同
未来的芯片制造不仅仅依赖光刻机的突破,腐蚀技术的创新同样关键。只有两者共同进步,才能实现更高集成度和更小尺寸的芯片。
总结
光刻机和腐蚀机是芯片制造中的“双子星”。光刻机负责将电路图形准确“照印”到光刻胶上,腐蚀机则将图案转移到实际材料层。二者相辅相成,共同完成了从设计图到实际电路的关键步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