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ML光刻机是半导体制造中重要的光刻设备之一,SML可理解为“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Lithography”的缩写,也代表了日本Canon(佳能)或Nikon(尼康)等厂商在中高端光刻领域的机型系列名称。SML光刻机的主要作用,是在晶圆(wafer)表面将电路图案精确转印到光刻胶上,为芯片制造的蚀刻、离子注入等后续工艺提供基础模板。其核心原理基于“光学投影成像”,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类似,但分辨率、对位精度、稳定性都提升到纳米级别。
一、SML光刻机的基本构成
SML光刻机主要由五大系统组成:光源系统、照明系统、掩模投影系统、晶圆工作台系统、控制与对位系统。 各部分协同工作,完成一次高精度的曝光过程。
光源系统
光刻的分辨率与光的波长密切相关。SML光刻机根据型号不同使用不同光源:
G线(436nm)或I线(365nm)用于成熟制程(>350nm)。
KrF(248nm)和ArF(193nm)准分子激光用于主流制程(90nm–28nm)。
ArF浸没式(ArFi)光刻系统可进一步提升分辨率至10nm级别。
光源通过稳定的激光发射模块产生高强度、均匀的光束,并经光学系统整形后照射掩模。
照明系统
照明系统将激光均匀地分布在掩模(mask)上,控制入射角度与光强分布,以优化图像对比度与边缘锐度。现代SML光刻机常采用可变数值孔径照明(NA)设计,可根据图案复杂度调整光线形态,实现最佳曝光条件。
掩模投影系统
掩模是刻有电路图案的石英玻璃板,相当于芯片的“底片”。光线通过掩模后,图案被投影到晶圆表面。
在传统SML机型中,投影物镜实现5:1或4:1的缩小成像。
物镜由多组高纯度透镜组成,表面镀膜以消除色散与反射误差。
系统中的“数值孔径(NA)”越大,分辨率越高。
晶圆工作台系统
晶圆被固定在气浮平台上,可在X、Y、Z方向及倾斜角上精确移动。SML光刻机的定位精度通常达到纳米级,通过激光干涉仪或光学编码器实时检测位置误差,保证每次曝光都准确叠加到前一层电路上。
控制与对位系统
对位系统是光刻机的灵魂部分。SML光刻机利用光学显微对准标记(Alignment Mark),通过图像识别和干涉测量实现层间对齐。现代SML设备的对位精度可达±2纳米,确保几十层电路层精确叠合。
二、SML光刻机的工作原理
整个光刻过程包括:光刻胶涂布 → 软烘 → 曝光 → 显影 → 硬烘 → 蚀刻。
SML光刻机负责其中的“曝光”环节,其原理如下:
晶圆表面涂上光刻胶(Photoresist),光刻胶是一种对光敏感的聚合物材料。
光通过掩模的透明部分,被物镜聚焦到光刻胶上。
光能使光刻胶的化学结构发生变化:
正性光刻胶:曝光区域溶解;
负性光刻胶:曝光区域固化。
显影后,光刻胶上的图案即成为电路的基础结构。
简单来说,SML光刻机通过光学投影将掩模上的微图案“印”在晶圆上,这就像用超高精度的照相机拍下电路图像。
三、SML光刻机的核心原理与技术
分辨率控制原理
光刻的分辨率由以下物理关系决定:分辨率与光波长成正比,与物镜数值孔径成反比。波长越短、NA越大,分辨率越高。SML光刻机通过采用更短波长的激光和高NA光学系统来提升图像清晰度。
浸没式光刻技术
为突破空气折射率的极限,ArFi光刻机在透镜与晶圆之间注入超纯水,使折射率由1.0提升至1.44,相当于有效提高了分辨率约30%。这项技术是SML光刻机迈向10nm节点的关键。
步进与扫描(Stepper & Scanner)
传统Step-and-Repeat曝光方式一次曝光一个区域,而SML光刻机多采用扫描曝光(Step-and-Scan)方式。掩模与晶圆同步移动,通过狭缝式照明实现连续曝光,大大提高了图形精度与曝光面积一致性。
自动校准与反馈控制
SML光刻机内置高精度温度传感器、位置检测系统与数据反馈控制模块。设备在每次曝光前会自动测量光强、焦距与掩模变形,并实时调整,确保长期稳定运行。
四、SML光刻机的优势与应用
SML光刻机以高精度、稳定性和兼容性著称,常用于:
半导体晶圆制造(如28nm–90nm工艺);
微机电系统(MEMS)加工;
光电子芯片(如图像传感器、LED基板)生产;
实验室原型光刻及大学教学研究。
其优势包括:
曝光精度高,图形边缘平滑;
系统稳定性强,可长时间连续工作;
软件操作界面友好,支持自动对焦与自动对准;
部分机型支持双波长光源或混合曝光方案,适应不同工艺需求。
五、总结
SML光刻机是一种基于光学投影成像原理的高精度微图形转移设备,通过短波长激光光源、高NA透镜系统、精准对位平台和智能控制系统,将掩模上的微米或纳米级电路图形准确转印到晶圆表面。它的运行精度可达纳米级,是芯片制造、光电子与微结构加工领域的核心设备。